【寰宇新聞網/綜合報導】
位於台北市北投區桃源國小後方的土石流潛勢溪流桃源溪,周邊環境昆蟲及爬蟲類種類豐富,因此在進行土石流防治工程時導入生態檢核機制,還組織生態團隊,辦理生態諮詢、生態調查、工程各階段生態檢核作業,除了以生態手法整治溪溝外,也營造生物安全棲息地,打造防災與生態共好的環境。
整治工法主要採用現地塊石及竹管施作護岸及固床工,並保留部份邊坡,除可呈現自然樣貌外,也可供濱溪生物覓食或飲水。施工時設置生態暫置池,讓原本的環境生物不受施工影響外,也保留溪中巨石,營造「深潭」、「淺灘」、「落瀑」等多樣化生物棲息空間,並透過生態調查滾動式調整,於溪溝種植水丁香、大安水蓑衣、光葉水菊等水生植物,利用蜜源植物促進生態復育。
大地處土石流防治科朱信安科長表示,工程竣工後也持續進行生態調查及監測,觀察該溪流的生態復原情形,目前顯示復原的情形良好,未來在實施類似工程時,會將生態與工程結合一起思考,在達到防災、減災功效的同時,也與自然生態、環境及環境教育等元素相結合,實踐友善環境的永續精神。(圖片來源: 台北市政府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