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寰宇新聞網/綜合報導】
衛福部疾管署今天(9日)公布國內今年首例傷寒本土確定病例,為居住中部10多歲女國中生,疾管署疫情中心主任郭宏偉表示,該名個案於今年2月2日起陸續出現發燒、腹痛、腹瀉等症狀,就醫診斷為腸胃型感冒,同月8日因高燒不退住院治療,11日出院,後續因發燒、咳嗽、腹痛、嘔吐、腹瀉等症狀數度就醫,3月2日因症狀未緩解轉院治療並採檢,結果驗出傷寒桿菌陽性確診。
該名女學生目前住院治療中,同住家人及校園接觸者均無疑似症狀,衛生單位正調查個案飲食史及接觸史,並進行相關人士採檢,以釐清可能感染來源;由於個案在潛伏期間無國外旅遊史,初步研判為國內感染。
疾管署防疫醫師林詠青表示,傷寒的致病原是「傷寒桿菌」,吃入或喝入被汙染的食物或水就可能遭到感染,潛伏期為8到14天,短則3天、長則60天,症狀包含高燒不退、頭痛、食慾不振、腹痛、腹瀉,有些病人也會以便秘出現。傷寒可用抗生素治療,約1到2週可痊癒,若未及時治療,恐出現小腸出血或穿孔等併發症,死亡率高達1成,但只要經過治療就可降到1%以下,因此及時診斷與治療很重要。
林詠青表示,預防傷寒要注意食物是否充分煮熟,並以熱食為宜、不吃生食、飲用水煮沸或使用瓶裝礦泉水。此外,細菌會伴隨糞便排出,必須落實良好衛生習慣,飯前便後一定要以肥皂徹底洗手。(示意照片:翻攝Unsplash)